鈦金屬經(jīng)過鍛造加工后能改善其組織結構和力學性能。鑄造組織經(jīng)過鍛造方法熱加工變形后由于金屬的變形和再結晶,使原來的粗大枝晶和柱狀晶粒變?yōu)榫Я]^細、大小均勻的等軸再結晶組織,使鈦錠內(nèi)原有的偏析、疏松、氣孔、夾渣等壓實和焊合,其組織變得更加緊密,提高了鈦金屬的塑性和力學性能。
順銑TC4鈦合金時,研究切削液對刀具壽命T、表面組精度R2及表面殘余應力α的影響。表面粗糙度均較低,表面殘余應力全部為壓應力,切削濃對刀具的壽命影響較大,采用硬質(zhì)合金刀具加工鈦合金時,刀具要吸收切削熱的80%。鈦親合力又強,高溫下與氧、氮元素及刀具成分均有較強烈的化學反應,導致“粘結”、磨損及汰微屑燃燒,影響刀具壽命。試驗結果113號、121號、112號及K—1切削液的刀具磨損較小,QTS—1切削液的刀具磨損較大。
切削液對磨削性能的影響:切削液磨削比以QT5—1切削液略高,而精磨以113號切削液為高,K—1和121號切削液略低。粗磨的表面粗糙度以121號切削液較差。精磨的表面粗糙度以113號切削液較低。切削液對磨削表面殘余應力及表層應力分布的影響
粗糙的磨削比以QT5—1切削液略高,而精磨以113號切削液為高,K—1和121號切削液略低。測量儀器為MSF—1MX射線應力分析儀(日制)。113號、112號切削液磨削表面的水平應力αx和垂直應力αy均為壓度力(“-”),而121號、QTS—1切削液的αx與αy均出現(xiàn)拉應力(“+”)。K—1與H—1切削液性能相近,因H—1切削液磨削表面出現(xiàn)拉應力,故K—1切削液未測。
表層應力分布,選113號研制液與QTS—1基準液,分別測定磨除0.3毫米的表面。113號切削液不僅磨削表面為壓應力,而且表層至64微米深處仍為壓應力。QTS—1切削液磨削表面為拉應力,表層47微米為壓應力,持合應力分布狀態(tài)。拉應力是磨削區(qū)局部高溫而形成的,由此說明113號切削液在磨削過程中產(chǎn)生的熱量較低。
通過銑削、磨削性能試驗研究表明,113號切削液綜合性能較好。其表面張力較小, 加工中滲透力較強;潤滑膜強度也較高,從而減少了熱源,帶走了大量熱量。故113號切削液的配方可作為研制切削液的基本組份。但尚存在防腐敗能力不及QTS—1和K—1切削液,有待改進。